王琦,祖籍安徽,后遷居江西信江,1884——1937年,字碧珍,號陶迷散人,早年以捏面人為生,1901年來景德鎮后,向鄧碧珊學習陶瓷繪畫藝術和人像繪畫藝術,后又學習錢慧安的繪畫藝術,因扎實的繪畫功力和聰穎的繪畫悟性,很快就超過碧珊先生。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贈王琦“神乎技藝”一匾,從此聲名鵲起,財源滾滾而來。
王琦的人物畫,勾線用筆老辣,頓挫有力,衣紋虬結生姿,剛中有柔,整而不亂,介乎于中國傳統減筆描與枯柴描之間,衣衫的表現以中鋒用筆,有黃慎恣縱的筆意,線條簡略流暢,準確凝練,遒勁有力盡顯精神,有以草書入畫的放達和力度。尤其中鋒用筆,線條放達而又疏松,比黃慎的線條更有力度,也更概括,并能在黃慎的基礎上白成一格,做到運筆疏松卻又結構緊湊,線條捭閻卻又抑揚頓挫。而模仿品勾線生硬,運筆的頓挫之態做作,筆力柔弱,線條零亂,不能較好地體現人物結構。
王琦漁樵耕讀四條屏瓷板畫賞析(外框約120cm*36cm瓷板尺寸長73cm 寬21cm)
漁樵耕讀即漁夫,樵夫,農夫與書生,是農耕社會四個比較重要的職業,很多是也是官宦用來表示退隱之后生活的象征。因此我國的民俗畫常以漁樵耕讀為題材,而很多古典家具也常常以漁樵耕讀為雕刻圖案寓意著生意紅紅火火。上圖四條屏瓷板畫落款丁巳年即1917年王琦33歲的作品,藏品尺幅恢宏可觀,燒制平整,胎釉精良雅潔,人物臉部刻畫細膩,講究明暗變化,暈染手法獨特,立體感強。?傳世所見王氏人物瓷板通常*多為三、四人,但本品頗為珍貴,多達八人,且形象各不同,表現手法自然需要刻意區分,其難度非比尋常,沒有深厚的功力不敢輕易嘗試。這是王琦瓷繪人物畫魅力所在之處。
綜觀近幾年的拍賣數據,“珠山八友”瓷板畫作品的成交額在逐年攀升:2008年拍賣的王琦粉彩瓷板《漁翁圖》以241.5萬元成交;2009年拍賣的王大凡一件《黃山四千仞》瓷板拍出780萬元的高價;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賣會上,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畫《禹王治水圖》以920萬元創個人成交紀錄。短短幾年中,從幾萬元成交價到2011年的近千萬元,并非偶然現象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“珠山八友”的瓷板畫有著雄厚的投資潛力。